突出“空间友好” 增强保障能力
7月7日,在苏辙社区新办公场地,三三两两的群众正在这儿办事、看书、休憩。600余平方米的社区场地,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多功能开放式活动阵地。
“社区阵地宽敞明亮,活动空间和内容都很丰富,我一有空就会过来看书,感觉非常不错。”家住领地凯旋国际公馆的王洋感慨道。
作为眉山市第一个群团组织协同运作平台,苏辙社区汇聚了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6家群团组织的力量,不定期开展各项安全培训、讲座、亲子、读书等活动,为辖区各个年龄段的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以社区综合服务阵地为中心,依据老人、儿童和其他困难群体等不同需求差异,划分相互隔离又相互联系的动静态活动空间。同时,突破空间限制,把服务延伸到小区等微阵地,实现公共空间资源的均衡分布。”苏辙社区党委书记王雅沁说。
突出“制度友好” 建立规范机制
为完善矛盾调解机制,苏辙社区探索成立“邻里工作室”,创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建立社区零距离工作模式,广泛收集居民各类议事提案,成立社区儿童议事会、老人茶话会等群众自发组织,营造“苏辙夜话”等场景,不断增加居民交流。
苏辙社区探索社区养老和养小相结合,创新全龄互助模式,鼓励老年人参与机构或家庭中的儿童养育,也鼓励儿童参与敬老、爱老活动,既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机会,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与认同感,又为儿童提供体验社会的机会。“我们还推动建立和完善各小区公约,通过制度约定的形式,提高辖区群众对‘一老一小’群体的关爱。”王雅沁说。
突出“服务友好” 打造治理名片
近日,苏辙社区社工室联合眉山市康复医院开展了“健康惠民 ‘医’路同行”义诊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测量血压、推拿等服务。“义诊服务送到家门口,非常照顾我们老年人。”社区居民张志华赞不绝口。
苏辙社区着力构建“全方位拓展、多主体供给”的服务格局,采取“慈善+”的形式,联合社区慈善力量,以项目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构建苏辙社区“1+N”为民服务模式:以苏辙社区邻里中心和社工室为社区贴心服务综合支持平台,在辖区小区、爱心商家建立N个社工之家或便民服务点,汇聚社工、心理、教育等专业服务力量,为辖区社工、志愿者、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提供贴心关爱服务。
此外,依托“文韵苏辙”“乐韵苏辙”“爱韵苏辙”苏心服务品牌,开展“长者生日会”“邻里学堂”“健康关爱行”等主题活动,针对辖区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开展精准服务。“下一步,我们将在各个小区建立社工之家,将我们的更多服务向小区下移,打造辖区群众自治互助微阵地。”王雅沁介绍。
突出“人文友好” 凝聚社区共识
依托“文韵苏辙 品质家园”,苏辙社区精心打造东坡地名文化:在社区阵地设置地名文化墙、公共绿地设置地名文化廊、通过LED播放“地名天府·东坡故里”视频栏目、开展地名文化进小区活动……“以地名看历史,以民俗忆乡愁,鼓励‘一老一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家庭搭建起互动桥梁。”王雅沁说。
此外,传承三苏文化家教家风,宣传急救知识、预防康复等,分享知识技能,让“一老一小”感受到安全友爱,在良性互动的环境中感受到健康幸福。
今年以来,苏辙社区不断推动各项服务项目落地,动员辖区能人,联合驻区单位提供磨刀、理发、缝补衣服等为内容的常态化便民服务活动,在群众家门口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截至目前,苏辙社区已开展“乐韵苏辙”、一元公益等便民服务项目6项96场次,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
据介绍,苏辙社区贴心关爱型特色社区的打造仅是东坡区深入推进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创特色”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以来,东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围绕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亲民化改造、功能服务提升、社会资源链接,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凝聚“党员双报到”、“街长制”、社区志愿者等队伍力量,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壮大治理力量,常态化、多元化、特色化开展治理服务,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东坡区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精准精细、全力以赴抓好‘创特色’各项任务落实,打造具有东坡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品牌,为城乡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贡献东坡力量。”东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