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在粽子里、浸在艾香中的端午,不仅是传统的延续,也唤醒了大家的味蕾。随着端午将至,粽子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市粽子生产企业也忙碌起来,确保满足节日市场供应和消费者需求。
5月21日,在四川飘香居食品有限公司的粽子生产车间,“全副武装”的工人各司其职,一派繁忙。
粽叶清洗间里,蒸煮后的粽叶从清水中洗净而出后,工人将滚动着水珠的粽叶码齐放进盆里。另一边的制馅间里,雪白的糯米正安静泡发。花椒、酱油、烧肉等混在一起的咸鲜,伴着蜜枣、藜麦和糖的甜蜜,不时透过口罩跑入鼻腔。
制作一只粽子看似简单,但采购原材料、浸泡糯米、备制馅料等,要经历10余道工序。“糯米,我们选用五常大米。肉质方面是自己源头供应,选用400天以上的黑猪肉……”企业相关负责人李军介绍,对晒干的粽叶经过3到5次的清洗和蒸煮才能用于包装,粽子蒸煮冷却后进行真空处理再杀菌,随后筛出其中的残次品。企业从4月下旬开始生产粽子,随着逐渐进入粽子销售旺季,车间现在每天有70余名工人忙碌在生产线。
今年,企业增加了设备,提高粽子蒸煮、包装效率。一次可以蒸煮1700多个粽子的高压锅满负荷运作;滚动式真空包装机上,一个个粽子“穿”好包装袋,“跳”进筐里等待杀菌……在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虽然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但包粽子环节仍沿用最传统的手工包法。
车间里,不时有粽香飘来。包粽子的工作台前,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冰冷,只有工人熟练的技艺和温暖的笑意。取叶、折卷、加米、绕线……工人们围在工作台前熟练忙碌着,粽叶飞舞间上演着指尖上的“速度与激情”。
“我们现在包的是金丝蜜枣粽,不用取多种馅料,速度能快一些,平均一天能包1000多个。”17年包粽生涯,把周丽红历练成大家口中的“粽师”。说着,她从一旁的粽叶里拿起两张,交叠一起卷成漏斗状,另一只手从盆里捏起去核的蜜枣。还来不及看清她拿了几颗,蜜枣和糯米已经被她放入粽叶。周丽红对克重的把握十分精准,粽子一过秤,刚好是规定标准100克。最后,她将粽叶折叠成四角,用红线缠绑。全程20秒左右,一只漂亮饱满的四角粽便跃然眼前。
对中国人来说,端午的氛围感一大半是粽子赋予的。端午时节,各地风俗各异,但总是少不了这一口又香又糯的粽子。不同地区的粽子,也最能体现当地的特色和文化。苏东坡是美食家,在他从小长大的眉山,自然“粽”有万般味,唯有“东坡”最魅力。
“红线是蜜枣,绿线是芽菜烧白,青花线是东坡烧肉,棕线是鲍鱼……”李军介绍,不同颜色的线缠捆不同口味的粽子,一只小小的粽子有“容纳百川”的肚量,香菇、鲍鱼、板栗、藜麦、蜜枣、黑猪肉……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东坡烧肉粽。其制作技艺将粽子与东坡文化相结合,不仅成功申请专利,还被列入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求传统并不意味着保守,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李军说,一口粽子的背后,有情怀,有传统,也有发展。10多年来企业除了要效率,更坚持做好对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此,他们也不断研究如何在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上尽可能保留最多的传统味道。“希望让大家吃的是粽子,品味的则是绵长的文化和悠久的传统。”
此外,粽子的包装上融入了远景楼、东坡卡通形象等“东坡元素”,展现眉山深厚的东坡文化底蕴。目前,企业生产的粽子通过线上、线下远销全国各地,让东坡味道、东坡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