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泛起思乡情愫。
今年10月,东坡区永寿镇报恩村家家户户自发行动起来,主动捐出废弃轮胎,别出心裁地装扮出一条鲜花簇拥的最美回家路,让“回家”的人们都能有温暖如初的好心情。
这条仅有300米的最美回家路,通达乡村振兴新希望。
入口处,一座牌坊矗立。上联:报恩文化流传百代照汗青,下联:天府沃野躬耕千顷报党恩,横批:感恩图报 共绘乡村振兴。
11月27日午后,几位老年村民不约而同地走到连心亭,摆起了龙门阵。
这里曾经是一处川芎烤房,闲置后,附近村民用于堆放柴火,十分凌乱。平日里,6组村民议事只能选择在村民院坝,经第二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把原烤房改成连心亭,便于6组村民开会议事、宣传相关政策。同时,连心亭也是邻里间交流的平台,天气晴好或者茶余饭后,大伙儿在亭子里一边编竹编,一边聊家常,连心亭连起了大伙儿的心。
在连心亭,悬挂着村民自己编制的竹艺灯笼,用以美化家园。竹编文化是报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报恩村是竹编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近闻名的竹编之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做竹编,主要以竹扇、竹筐(菜筐)、竹椅、竹编字画等为主,当时该村农户经济收入明显高于附近村。如今,报恩村竹编灯笼产业蒸蒸日上,何志平、王涛、车群芳等5家竹编灯笼产业尤其拔尖,带动本村180户以上村民从事竹编编织业,年产值约3000多万元。
当天下午,6组村民张群义正在家里编制灯笼,手脚麻利、动作娴熟,身边已经堆放了很多成品。“我返乡务工已经七八年了,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足,在家里就能从事竹编产业,还能照看一家老小。”张群义说。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去年9月,区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重点打造“天府粮仓”“一核三带四片”,永寿报恩片区属于“四片”,核心就是报恩村。
报恩片区包含报恩、河塘、双桥、石佛和罗平社区5个连片的村(社区),涉及耕地近2万亩,高标准农田覆盖1.7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8万亩,粮食产量1.2万吨,土地流转95%以上,有制种公司4家、制种农户4户、大型烘储项目1个,每年能够输出优质稻种460吨。立足永寿报恩片区,永寿镇统筹推进全镇“天府粮仓”建设,着眼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引进培育种植大户107户、专业合作社36个、制种公司2个、烘储中心3个,对接洽谈农产龙头企业1个,近三年,稻药轮作亩均利润约3500元/年。
在报恩村,不仅有一产二产,还有蓬勃发展的农旅产业。东坡区悯农家庭农场(躬耕东坡研学基地)负责人王琳妮,就是农旅产业和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报恩村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鼓励乡贤、大学生返乡创业,做优资源整合,做强产业融合,做深文化赋能,着力打造体验农耕文化、享受亲子娱乐、开展实践教学的乡村新场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让文旅融合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党的政策好,家乡环境好。报恩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王琳妮说。
聚焦基层队伍,强化带富能力。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永寿镇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通过建章立制、重塑规矩,干部的作风改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干群关系自然而然就改善了。近年来,该镇还注重人才回引,公开遴选村级后备干部两批次20余人,报恩村党委副书记王琳威、村务干部何艳琴就是遴选上的“土专家”“田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