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板,这么早,是准备去哪儿喃!”“我去工厂订几批秧子回来!”4月8日一大早,赵友良骑着摩托车赶往离家不远处的水稻育秧工厂。他种植了400余亩水稻,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村民们都习惯叫他“赵老板”。
眼下,正值早稻育秧时节,彭山区种粮户们开启了新一年的忙碌。赵友良要赶往的水稻育秧工厂位于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的数智水稻示范基地。
记者跟随他来到此处,一座占地1.7亩的玻璃房子引人注目。走进育秧车间,一盘盘绿油油的早稻秧苗整齐地铺放在苗床上,长势喜人,全自动喷洒装备不停运转,让秧苗显得愈发青翠。
在这里,赵友良见到了基地负责人王程淋,一番交谈后,他们很快签下了一批秧苗订单。
“往年是人工在田里育秧,费时又费力,现在不仅人工成本节约了,秧苗质量也好多了!”赵友良告诉记者,自己种了二十多年水稻,以前每到育秧时节,总是忙得不可开交,还要担心天气不好,秧苗品质受影响。自从2023年下半年,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建成投用后,他尝到了数字化、智能化水稻种植服务带来的“甜头”。
赵友良一边说一边拿出自己用了好几年的旧账本,他准备给记者展示一笔成本账。
“按照420亩地来算,以往我需要大量人工参与水稻种植育秧、插秧、管理、病虫防治等,除农资投入外,人工成本就需要800多元每亩。去年,我与基地合作后,亩平降低生产成本100余元,这差不多就节约了3.6万元的生产成本。”赵友良高兴地说,今年还要与基地提前拟定耕作协议,预计还可实现节本增效5万元。
除了人工成本,这个基地还给赵友良节约了不少时间成本。
拿育秧来说,一般传统育秧需要40天左右,而育秧工厂内机械化育秧只需要25天左右。“水稻早种早收,这样我又可以早点种上川芎、泽泻,实现一田双收。”赵友良说。
订单签好后,赵友良又急急忙忙赶回了家,他向基地租借了几台旋耕机,正需要进行早稻田机械化翻耕准备。
“要想种粮效率高,还得靠机械!”赵友良说,为了把水稻种得一年比一年好,他一定要实现农业种植装备的“鸟枪换炮”。
以前,赵友良种植水稻只有部分借助机器,而从去年起,通过数智水稻示范基地,他可以租到更多农业装备,400多亩水稻种植可实现全程机械化。
这些装备包括旋耕机、育秧机、插秧机、无人机、烘干机等,其中旋耕机主要用于土地翻耕、松土等;无人机则是用于植保,每台无人机根据地形每小时作业50到100亩。
“机械化种植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准度,为水稻丰产丰收提供有力保障。”赵友良说。
谈及未来,赵友良信心满满。“现在政府很支持种粮户,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服务,还提供技术支持和各种补贴,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动力,今后我一定要多种粮、种好粮!”赵友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