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基地,一片植株高大的巨型稻映入眼帘,黄灿灿的稻田里,稻穗颗粒饱满,微风拂来,稻谷的清香弥漫整个稻田,580亩巨型稻迎来丰收季。
抢抓晴好天气,轰鸣作响的收割机在比人还高的巨型稻行间来回穿梭,饱满圆润的稻谷从收割机出粮口喷涌而出,很快将运粮货车的车厢装得满满当当,每台机械每天可以收割40至50亩。
“巨型稻的生长过程中,使用肥料很少,只要阳光和水量充足,就会有很好的收成,生产出来的稻米生态绿色、质量上乘。”该基地负责人黄群介绍,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非常发达,禾梗粗壮且抗倒伏能力强,能更好地吸收土壤养分。
除了露天种植的成片巨型稻外,该基地还在围网内试点进行了“稻+蛙、稻+鱼、稻+虾、稻+鸭”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种养互补、一水共用、一田多收,有效提高了农田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黄群介绍,“稻+蛙”共养时,会占用20%的面积来制作环形沟,将巨型稻“圈”在中间。蛙的排泄物能为巨型稻提供天然养分,巨型稻里的病虫会成为蛙的食物,夏天,蛙还可以在稻下乘凉,防止中暑带来其他疾病,构建了一个“蛙吃虫、稻遮阴”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
“有大棚的地方,机械无法进行收割,只能采取人工收割。”黄群说,虽然人工收割效率低,但却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务工增收的机会。
随着镰刀不断飞舞,前来务工的村民们在稻田里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将巨型稻装满背篼,再整齐地码放在小拖车上,准备前去晾晒烘干。
目前,基地已吸纳500余人就业,带动村民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下一步,该基地还计划通过探索代养模式,扩大种植面积,为代养户免费提供技术、蛙苗等,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当天,巨型稻田间测产也在基地内同步进行。
仁寿县农业技术人员随机抽取3块田进行机收测产,经过收获、丈量面积、测定水分等步骤,测得平均亩产达到704.6公斤。
黄群还介绍,巨型稻产出的大米很受市场青睐,基地每年都是“订单”种植,成熟后便发给预定好的商家,长期供不应求,通过电商销售的精品大米则价格更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
巨型稻种植和销售取得良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仁寿县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近年来,仁寿县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重点工作,不断完善水、电、路、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探索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创新发展“稻田+”,夯实粮食生产基石,助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