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房产网发布,现在买房都是多房的了解到底哪里好。新房交易对象是开发商,风险相对较小。
购新房的对方是开发商。这几年,房地产市场较从前更规范了,尽管购房者相对开发商,可以说现阶段仍处于弱势地位,但无论购期房,还是购现房,也不管开发商是国有企业,还是混合经济,或是民营企业,一般来说,购房者将头付或全额资金付给开发商,相对还是安全的。毕竟交易的一方是个人,一方是经济组织,不管如何,即便发生意外,应该说个人还是能够得到政府或法律的帮助。
次新房 个人之间的交易风险相对大。
购卖双方均系个人,各自的诚信状况较难掌握,只能通过资信高的房产中介,获得保障。即便如此,在这轮房产大“牛”市过后,个人之间购卖房产引发的官司,比个人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要多。个人间的这些官司要么是卖方收了钱,房价又上涨了,不愿再卖,要么是购方付了定金,房价跌了不愿再交易下去。还有的下家为了贪图收费便宜,委托资质差的小房产中介,结果上家卷走了下家的钱。从这个角度看,购次新房的风险恐怕就在于此。
NO.2选房余地 新房可在多幢楼或者一幢里的不同层次不同位置挑选。
尽管开发商普遍采取的销售策略是几幢或一幢的土建结构封顶、分批获准预售、滚动推出销售,但在目前楼市由卖方市场向购方市场转移的背景下,每一次预售的期房或准售的现房,一般少则几十套,多则一百多套。这对购房者来说,多少有些挑选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或承受能力,选择不同层次、不同位置、不同房型、不同面积的房子,价格上还可以享受开发商的“一房一价”的销售政策,体验“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感受,不至于发生“肉价购了豆腐”的情况。
次新房 只能在卖家抛出的房子里选。
一般情况下,卖家抛出的只是一套,购家几乎没有挑选余地。这样的情况特别容易发生:明明想购高楼层的,看到抛出的却是低层次;明明想购直套间的,抛出来却是横套间的……所以有时因为心仪该小区的地段和环境,较终也不得不放弃某些追求,将就购下,结果留下些许遗憾。有时,从卖房者手中购购次新房,并不能像向开发商购新房那样,可以享受以质论价的待遇,可能不同品质,而笼统确定一个交易标的。比如,购新房时,一套二房一厅,一般高一层就要贵10000元,而次新房标价就不可能有如此细化的价格差。
NO.3房屋实况 新房 期房存在一定风险。
现房与次新房,只要购房者具有鉴别房屋优劣的洞察力,两者都不存在购房风险;而期房则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在于开发商是否严格履行合同附件上关于小区房屋建材、小区环境、配套设施、物业收费等的承诺。
消费者只有通过签约时对开发商严谨约定,可限度予以防范。所以,选择资质较高、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开发商建造的楼盘,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至于房屋朝向、采光、通风、噪音、幢距、房型等方面的期房风险,可以在正式签约前,到结构封顶、准许预售的施工现场,进行仔细实地观察,一般可以避免。
次新房 房屋实况几无风险,但细节观察不如新房方便。
因为是现房,所以在房屋实况方面,几乎不存在什么风险。但是,也正因为是已交付使用的现房,受到看房需要业主开门的限制,所以,相对新房,观察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特别像光照和噪音等这种需要在关键时段才能观察的细节,不如观察期房那样随到随看。
所以,购次新房一定不能过于听信中介与房东的介绍,较好的防范对策是将看房时间约定在一定的特殊时段,如对光照有疑虑的,可约定在上午太阳升起或下午太阳落山时。而对噪音有顾虑的,可约在晚上,这样就可以探个究竟。总之,较可以信赖的购房指导是自己。
NO.4交易费用 新房
购期房的,契税与进户各项杂费可缓至交房时付;贷款的,还需付给开发商服务费、银行贷款保险费等。
如果是一次性付款,无论现房还是期房,需要缴付房款与其他如契税、交易费、测绘费,拿钥匙进户时需要交给物业的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费、水表费、物业基金等(有的小区还要收取各类设施费,如可视对讲等)。若购期房的,契税与进户各项杂费可以在开发商交房时或办产权时支付,对资金较紧的购房者来说,这笔暂缓交付的资金可缓解资金压力。
如是贷款购房的,无论现房、期房,除上述必须缴付的费用外,还需增加付给开发商的 (服务)费、银行贷款保险费等等。
次新房 支付中介佣金成交价的1.5%。
相比新房,购房者要增加支付中介佣金,标准是成交价的3%。此项费用在楼市火暴时,都由购方承担,在房市重归理性的现在,按业界的约定俗成,由购、卖双方各承担一半,这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费用,以150万元一套房计算,购房者要增加2.25万元的费用。
整理来说买合适的房子最重要。